201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周”在國家圖書館開講 | |||||||||||||||||||||||||||
為了向公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營造全社會珍愛傳統文化、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在我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與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周”在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學津堂正式開講。 6月7日下午3點,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作了題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與創新”的首場講座,他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經驗等三個方面,全面介紹了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講座周期間(6月7日至14日),共將舉辦8場專題講座,分別邀請8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專家,向公眾全面介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情況,宣傳和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規律和方法,全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呂品田先生主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將從文化生產角度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保護的意義和方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名譽院長烏丙安先生將在端午節前夕為公眾帶來《話說端午節及節日遺產保護》專題演講,講述端午節的“前世今生”,闡述節日遺產保護的意義。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成公亮先生主講的《我的演奏,我的創作》,將通過他個人的古琴演奏和創作經歷向公眾介紹我國精深的古琴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龔一先生也將為公眾講述《一個琴人眼中的古琴“世遺”》。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徐藝乙先生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手工藝的保護》為題,強調傳統手工藝保護的方法和意義。中國文聯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錫城先生將為公眾帶來《二十一世紀:民間文藝學的使命》的主題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先生將作題為《當今社會歷史條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演講,通過分析當前的社會歷史條件,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義和方式方法。為了使聽眾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相關的專業內容,主講人的專題講座將結合圖片、視頻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現場演示來進行。 200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此舉措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成為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行動。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向依法保護的新階段。每年“文化遺產日”期間,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國家圖書館均會舉辦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旨在通過積極的引導,進一步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提高全社會珍視傳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附件: 201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周活動安排
| |||||||||||||||||||||||||||
國家圖書館版權所有 |